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教学动态 »
2019年双创周2017级化学师范专业学生 —— 赴广铁一中观摩见习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院日期:[2019-11-22] 点击:收藏本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精神思想,我校化学学院组织在创新创业周中组织2017级化学师范专业共164位师范生前往6所初高中学校进行课堂观摩见习。其中共有53位师范生前往广铁一中进行课堂观摩学习。

2019年11月21日,30位师范生分为2组前往广铁一中进行课堂观摩见习。其中共进行了2场课堂观摩见习,高一年级与高二年级各1节,共2个课时。

 

见习一:11月21日高一1班——吴琼老师课堂观摩见习

11月21日,共15位师范生参加了高一级吴琼老师的化学课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观摩见习。课堂上吴琼老师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探究性质的一般思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再通过元素价态判断是否需进行氧化还原的探究。

紧接着,吴琼老师通过实验猜想对于两者的热稳定性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上台进行现象观察和记录,并提出“有气泡冒出是否就可说明发生反应”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得出最后的结果。

在水溶性和酸碱性的探究中,吴琼老师根据课本的实验设计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索。虽然在课堂上出现了实验失败的现象,但吴琼老师临危不乱,及时应对处理,展现了强大的课堂管理能力。

在原理探究方面,吴琼老师善于通过让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进行宏观现象的微观辨析。其邀请学生上台进行书写,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及时地评判和更正等,并善于联系之前所学知识如:酸式盐的反应,归中思想等进行知识迁移和更新,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

在课堂的最后,吴琼老师让学生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的相互转化,结合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课堂的脉络更加有迹可循。课堂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吴琼老师善于将两种物质的特性与其对应的生活用途相结合,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贯彻“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和“化学联系生活”的意识。

在课后,我们就一些课堂感悟、疑问与吴琼老师进行短暂地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吴琼老师只任教了三年。虽然其教学时间并不长,但其课堂管理能力与教学态度却是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精彩剪影

见习学生感悟:

梁颖:今天观看了铁一中学高一的化学课堂——钠的重要化合物,收获满满。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们讲解了钠的化合物——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并对它们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进行了探究,将它们的性质进行了对比。同时老师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的探究。这位老师在给学生讲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时,一般是由实验探究出它们各自的性质,然后进行比较,从而由性质推出它们的实际用途。讲解时注重让学生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来推出反应的本质等。老师的这中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观看完这位老师的化学课后,我对模拟课堂和真实教学课堂之间的差距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真实课堂里,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的答案与我们理想的答案很有可能是有差距的,并且有时还可能存在各种突发情况,这就要求老师拥有解决突发问题与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掌握课堂走向的能力。这也恰恰是我们在模拟课堂中比较难锻炼到的。

 

林舒婷:久违地再次观摩真实的化学课堂,深深地被老师的上课风格、控场能力和学科素养所吸引,也被学生们积极昂扬的青春气息所感染,受益匪浅也感慨颇多: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课,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实验来讲解知识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而不是生硬地传授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好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且有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

2、化学的讲解需要一环扣一环,具有逻辑性,与生活相结合。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分点且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讲解,每点讲完后又与实际生活的应用相结合,值得我们学习。

3、老师要具备亲和力和一定的气场,以调节课堂氛围。本次课堂观摩的老师就具备有很好的亲和力和气场,使得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各个环节。

 

何珊:今天在广铁一中听的这节化学课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师能够很好地做到与学生互动、调动课堂的气氛。大概是受高中化学课堂的影响,曾经的我一直以为在实际课堂中与学生互动是很困难的,学生即便是知道也不会愿意大胆地说出来。但是今天这个及其有亲和力的老师让我知道,若一个老师能够将互动作为一种习惯,坚持轻松的课堂氛围,与学生互动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同时,在今天的课堂中,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或是让学生书写方程式从而发现其中的原理和规律而不是生硬地照搬课本知识,同时还能做到对旧知的回顾,这是十分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刁卓诗:今天,有幸来到广州市铁一中学进行课堂观摩,我听的课是高一化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对比。首先,老师带大家简单回顾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和俗名,引入今天的课程。课程主要分为四大探究,在探究之前老师会带同学们回顾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在每一个探究实验之后,老师都会联系生活实际,强调性质决定用途,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老师会引导学生联系之前所学知识,甚至是初中的知识,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和学习的。这一节课虽然并不完美,但是课堂的氛围仿佛把我带回了高中时代,但是收获到的不再是课本知识,而是教学方面的方法和经验。

见习学生合影

 

见习二:11月21日高二3班——王修富老师课堂观摩见习

11月21日上午11:25,共15位师范生参加了高二级王修富老师的化学课堂——《烷烃与烯烃习题课》的观摩见习。课堂上王修富老师以烷烃与烯烃反应的特征引导学生回忆归纳特征反应的要点,再由相应的反应特点进行专题式习题教学。

进行知识点回顾之后,王老师便开始了第一个类型题的教学,首先是烷烃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时,相应的耗氯量与烷烃中氢原子个数之间的关系,归纳出:烷烃中每含1molH原子便消耗1mol氯气,其反应比为1:1。紧接着,王老师对烯烃与氯气发生加成反应时,两者的反应比进行探究,整理归纳出,烯烃与氯气发生反应时,每含1mol碳碳双键及消耗1mol氯气且不引入H原子。在此之后,王老师设计了几道变式训练,一是将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两者结合求耗氯量;二是利用HCl发生加成与氯气加成进行对比,强调加成引入氢原子与不引入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的教学符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里面的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要求,知道可以通过分析烷烃的取代反应、烯烃的加成反应的反应特征,推理归纳出相对应的耗氯规律等方法去认识研究该类型的题目,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模型,并运用模型对该类问题进行解释。

紧接着,王老师再对原子共面问题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首先是对甲烷、碳碳双键的结构进行微观探析,总结出甲烷结构最多三原子共面、碳碳双键六原子共面的知识点,再由此建立原子共面问题认知模型。

课堂的最后,王老师以烃类化合物的燃烧习题教学作为本次习题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利用物质守恒定律引导学生去推导出反应物与反应物、生成物的比例关系,揭示了反应本质,并根据反应实质解决烃类化合物燃烧此类的习题。

在整节习题课上,王老师节奏紧密,多次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多次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并建立模型认知,题目做完了,课也结束了。但这节短短的习题课却引发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课堂精彩剪影

见习学生感悟:

盘盈滢:

很幸运来到了广州铁一中学来观摩高二化学老师的习题课,仿佛回到了高中,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到一节完整的课。该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学科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化学知识是一位化学老师的根,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允许犯学科性错误的。在讲到丁烯与氯化氢的取代反应时,没有直接和学生灌输它们生成的产物到底是什么,因为这个问题涉及更多的有机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很可能只有在大学有机化学才学到的,所以老师的回答是非常的巧妙,直接决定于氢原子的数目,确实,不管出来的是哪种构型,他的分子式不会变的。同时,让我觉得很欣赏的是,老师get到的考点是非常清晰的,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get到重点,同时也有变式训练与归纳总结的意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完成知识的迁移。

但是,我觉得可以思考的一个点是,分子模型是了解分子微观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学生想象不出来那个分子构型,或者课堂上多一些3D化学软件会不会比较好呢?例如 chemsketch等等,有助于信息化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课堂气氛也是可以调节的。

总之,这是一场受益匪浅的课,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感谢各位老师以及铁一中学给我们观摩的机会!

 

陈滢:

今天有幸到广铁一中观摩了一堂高二化学课,课堂内容是烷烃、烯烃习题课。

王修富老师利用习题课帮助学生回忆烷烃和烯烃的相关知识。讲解习题时思路清晰,会将解题思路显化授之学生;且注重变式训练和知识迁移,一堂课下来收获令学生颇丰。

第一道习题题目:1mol乙烯最多与多少mol氯气反应?

王老师在解决“烯烃加成和取代反应时消耗氯气的物质的量”的题目时会总结出“1mol烃类发生取代反应消耗的氯气的物质的量等于氢原子的个数;发生加成反应消耗的氯气的物质的量等于双键的个数。”,让学生掌握快捷的解题思路。并在习题基础上改动题目:1mol丁二烯先与HCl加成,再与氯气取代,会消耗多少mol氯气?/0.5mol某烯烃,先与Cl2加成消耗1mol;再用Cl2取代,用3mol。推测烯烃分子的结构。通过变式训练,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地能力和从正逆两种方向进行证据推理的思维。

在讲解烯烃的习题时,传递“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维,引导学生从已经学习的乙烯的结构入手,通过共同的结构——碳碳双键,推测丙烯的结构和性质。

在解决“已知与1mol氢气加成后的产物,求原烯烃结构简式”的题目中,王老师总结重演加成反应的推测原结构的方法。又通过两次变式,检验同学们对知识点掌握,最终归纳出简洁的做题思路。类似的,在解决烃类物质耗氧量计算类型题时,他归纳出CxHy~(x+y/4)O2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今天的观摩,我学习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将解题思路技巧显化,能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解题思路和方法。

 

吴峻宇:

今天很开心来到铁一中学进行见习。老师的习题课让我大开眼界,从逻辑到速度都非常棒。老师在讲解烷烃和烯烃的习题的同时。很注重在原题上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及时对刚刚所获取的知识加深印象和拓展学习,从而让学生可以更灵活地解题。老师也对物质结构进行探究,通过经典模型来解决学生疑问。老师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时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老师美有去自问自答而是积极提问,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提升。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后去教学时所学习的。

 

袁丽娟:

今天,去了广州市铁一中学进行了课堂观摩,观摩内容为高二《烷烃、烯烃》习题课。因为高考改革,学生采用3+3选科模式,因此需要走班就读。课堂开始了,老师根据学生作业中的易错点,筛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讲解,听课过程中,文发现老师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模型构建,因为有机物的学习,涉及到的有机物结构较抽象,很考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老师强调学生要自己买模型,通过模型进行学习,帮助理解。此外,老师还多次提到“碳四价模型”、“烯烃平面结构模型”、“烷烃四面体结构模型”等,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老师很注意变式训练,老师不仅仅是在讲那道题,还会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比如,讲到练习册上的一道“通过烯烃先加成后取代的产物推断原烯烃结构简式”的题,老师在原题基础上,加深难度,进行变式训练,加深学生对加成、取代反应本质的理解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老师还善于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从乙烯的性质,迁移到和乙烯一样有双键的丙烯和丁烯的性质,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解答问题。

总之,这次的观摩学生还是有所收获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解题思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迁移应用,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一个教师应该重视的。

见习学生合影


[返回]
版权所有: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  邮编:510631 粤ICP备05008875号